AI 模型安全與防濫用:科技前沿與實務挑戰
隨著大型語言模型(LLM)與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的廣泛應用,模型安全與防濫用已成為資訊安全研發與實務部署的核心議題。從近期已曝光的「華碩路由器成為 ORB 網路綁架目標」事件(iThome 2025-11-20)到「NPM 蠕蟲套件擴大攻擊」(iThome 2025-11-20),各類攻擊面向不斷擴張,提示了 AI 和軟體迭代的安全缺口。以下將從 AI 安全態勢管理、模型治理、風險預防與事件應變等面向,說明目前實務的關鍵落點與可行對策。
1. AI 安全態勢管理(AI‑SPM)的角色與實踐
AI‑SPM 旨在於持續監測、評估並最小化 AI 系統的安全風險。與傳統資訊安全相似,AI‑SPM 包含「偵測」「保護」「回應」三大階段,並需融合模型的訓練、部署、運營三個環節。根據 Palo Alto Networks 的說明(Palo Alto Networks 2025),AI‑SPM 主要關注以下領域:
- 模型驗證:確保訓練資料無重大偏差、無惡意篡改.
- 存取管控:限制誰可以上傳、更新或調用模型.
- 運行監控:即時偵測數據投毒、輸出偏離或黑盒惡意行為.
- 合規審計:符合 GDPR、APIAI 等法規與標準.
在實務部署上,組織應採用自動化的 CI/CD 流程結合模型白名單、版本控制與灰度上線,並設定 API Gateway 的人為門檻,阻擋「假冒模型」或「行為惡意」的流量。
2. 大模型的安全防護部署實戰(以 GPT‑5.1‑Codex‑Max 為例)
OpenAI 於 2025 年發布了可持續執行逾 24 小時任務的 GPT‑5.1‑Codex‑Max(iThome 2025-11-20),顯示了 LLM 在長時間任務中的潛力。長期執行同時也引入了「模型漂移」與「資源需求」的安全風險。Red Hat 的 AI 安全概念(Red Hat 2025)指出需要針對模型日誌、執行節點與資料流進行持續監控,並在模型內嵌入「行為準則」以防備《人類引導失誤》與「自學習惡意行為」。
以下為基於 Node.js 的簡易監控範例,示範如何捕捉 API 請求中的不正常參數並自動封鎖: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app = express();
app.use(express.json());
const BAD_WORDS = ['sql', 'drop', 'exec', 'merge'];
app.post('/api/chat', (req, res) => {
const { prompt } = req.body;
if (BAD_WORDS.some(word => prompt.includes(word))) {
console.warn('Potential injection attempt:', prompt);
return res.status(403).send('Forbidden: suspicious input.');
}
// 轉發至 GPT‑5.1‑Codex‑Max
fetch('https://api.openai.com/v1/chat/completions', {
method: 'POST',
headers: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Authorization': `Bearer ${process.env.OPENAI_KEY}`},
body: JSON.stringify({model: 'gpt-5.1-codex-max', messages: [{role: 'user', content: prompt}]})
})
.then(r => r.json())
.then(data => res.json(data))
.catch(err => res.status(500).send('Server error'));
});
app.listen(443, () => console.log('API listening on port 443'));
3. 語言模型防濫用策略:結合人為審核與技術屏障
在實務中,單靠技術限制並不能完全防止滥用,企業需同時結合「人為審核 + 自動化檢測」兩條路線。
CloudMile(2025)亦在研究中指出:「AI 模型是『能力翻倍』工具,它可以幫助公司提速,但同樣也會幫助攻擊者提速。」
根據 CloudMile 的《生成式 AI 風險與防護措施》(CloudMile 2025),目前主要風險包括以下五大類別:
- 資料洩漏:模型內儲存訓練時個人敏感資訊。
- 自動化攻擊:模型可用於撰寫釣魚郵件、程式碼注入。
- 模型滲透:攻擊者上傳惡意模型以擴散危害。
- 偏見與歧視:訓練資料偏差導致不公平輸出。
- 行為修改:模型版權被破壞、已授權行為被盜用。
因此防護策略需能即時封鎖可疑用法並強制審核較高風險的輸入與輸出。
🔒 防濫用的核心技術手段包括:
① 內容過濾(Content Filtering)
-
使用正規化輸出模板(Response Schema)
-
避免模型輸出可執行指令(shell、SQL、JS、PowerShell)
-
與安全引擎(OpenAI Safety、Azure Safety API)共同使用
② 模型完整性驗證(Model Signing)
未簽章的模型可被攻擊者重包裝成惡意模型,進行:
-
Prompt Injection
-
Reverse Model Hacking
-
Weight Poisoning
因此建議使用:
-
數位簽章(Model Signature)
-
Transparency Log(如 Sigstore Rekor)
-
模型版控與 SHA-256 指紋
③ 可恢復鎖定(Recoverable Lockdown)
當系統偵測異常行為(超額速率、可疑 Prompt),應:
-
自動暫停 API Key
-
自動切換至「低權限模式」
-
發送安全警報給管理者
-
限定模型能力,如禁止程式碼生成
④ 使用者行為分析(UBA / UEBA)
透過基於統計與 AI 的行為分析,可偵測:
-
API 呼叫頻率異常
-
是否存在自動化攻擊行為
-
Prompt 中的攻擊意圖
-
模型回應是否被不當利用
這是目前雲端模型最有效的防濫用策略之一。
4. AI 模型攻擊與弱點:2024–2025 的最新趨勢
截至 2025 年底,多個攻擊趨勢已從實驗室進化到真實攻擊場景。
🔥 (1)Prompt Injection 2.0:跨系統攻擊
新版 Prompt Injection 不再侷限於 LLM,而是利用:
-
外部 API 回應
-
HTML meta 資料
-
PDF 內嵌註解
-
Cloud function error message
進行跨系統跳脫。
🔥 (2)Model Hijacking:模型接管攻擊
攻擊者可在部署階段修改:
-
Tokenizer
-
System Prompt
-
Embedding Table
-
Contextual Rules
即便模型權重正確,也會變成「溫和的後門」。
🔥 (3)Data Poisoning:資料投毒攻擊
攻擊者在公有資料集中塞入惡意樣本,影響:
-
模型偏好
-
模型回答
-
AI 安全邏輯
尤其是當公司使用「線上學習(Online Learning)」時,最容易受到影響。
🔥 (4)LLM Supply Chain Attack:模型供應鏈攻擊
反映於 NPM 事件(iThome 2025-11-20),攻擊者利用:
-
類似名稱 package
-
在 install script 注入惡意指令
-
模型加載階段載入惡意 tokenizer
-
替換推論模組(Inference Runtime)
使 LLM 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完全接管。
🔥 (5)AI 驅動的多階段進階攻擊
APT 組織已開始使用:
-
自動化社交工程生成器
-
AI-based phishing content
-
AI-assisted ransomware
-
自適應惡意程式碼
這種攻擊因具備「持續學習能力」而更加難以防禦。
5. 結語:從模型治理到攻擊面的全面提升
生成式 AI 的成熟,帶來的是速度與成本革命,但也同步開啟新的攻擊維度。
若沒有完整的 AI 安全框架,企業將面臨以下問題:
-
模型被攻擊者利用
-
資料外洩風險放大
-
企業 API 模組被濫用
-
錯誤輸出造成合規風險
-
外部供應鏈成為最大後門
⭐ 因此,未來的 AI 安全必須具有以下核心特質:
✔ 安全內建(Security by Design)
模型需在設計時即具備防濫用邏輯。
✔ 行為監控與即時回應(Runtime Enforcement)
必須即時偵測 Prompt、輸入、輸出與流量的異常。
✔ 模型透明度(Model Provenance)
所有模型必須可驗證來源、版本與完整性。
✔ 自動化安全治理(AI-SPM)
將模型納入 SPM(Security Posture Management)是必然趨勢。
AI 不是單純的工具,而是「可被攻擊、也可發動攻擊的系統」。
AI 安全必須成為企業資安的新主軸。
🧠 本文由 DreamJ AI 自動網路探索生成系統撰寫,內容經 AI 模型審核與自動優化,
僅供技術參考與研究用途。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