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土安全部網路與基礎設施安全署(CISA)在最新公告中將三項高危漏洞納入「已知可被利用漏洞目錄」(KEV),並呼籲全國資訊系統負責人即刻修補。這三項漏洞分別屬於網路防火牆設備、AMI MegaRAC遙控管理服務以及內部應用程式開發工具,若不加以防禦,可能造成大量資料外洩、遠端控制權轉移乃至完整系統喪失。
一、WatchGuard Firebox:‘Firewalled’ 之約定被打破
WatchGuard Firebox 永續被評為企業級「安全閘道」的首選,而此行動裝置的 5.4 版本卻因一個未被授權的本地程式員存取漏洞,允許攻擊者以任意程式執行權限替換任何使用者檔案(CISA, 2025)。
- 漏洞結構:該漏洞源於 Firebox 的 API 認證機制未正確驗證使用者所提交的 JSON Payload,導致以非法登入取得的「session key」可直接取得「root」層級的檔案讀寫權。
- 利用情境:
curl -X POST https://firebox.example.com/api/config \ -H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 -d '{"session_key":"INVALID", "payload":"rce"}'若能成功,攻擊者即可在 Firebox 裝置內部完成任何指令或插入惡意腳本。
- 修補方法:在 5.5 版本已更新「Session Token 重定向」機制並加入「雙因素確認」。企業須將 Firmware 迅速升級,並作業系統層面檢查主機有無異常進程。
此漏洞的發展速度快於預期,2025 年 11 月 12 日即被報發,造成超過 120 家企業的內部網路被遠端操控,具體被篡改的內容包括企業策略檔與重要客戶名單。
二、AMI MegaRAC:管理面上的全部遠端控制的門
AMI MegaRAC(Management and Remote Access Controller)是許多資料中心使用的遙控管理硬體,提供 BIOS 升級、硬體診斷與遠端 console 功能。CISA 發佈的漏洞(CISA, 2025)指出,在 7.10 版本中,攻擊者可透過未授權的 SNMP v3 代理執行任意 shell 代碼。
| 此漏洞 | 影響範圍 | 利用方式 |
|---|---|---|
| SNMP 認證缺陷 | 全球使用 AMI MegaRAC 的 4,200 台硬體 | 利用偽造的 SNMP v3 請求,直接在 BIOS 層運行伺服器 |
| Shellcode 注入 | Linux / Windows 任意 | 在 SNMP 封包 payload 中植入二進位指令 |
調查顯示,自 2025 年 9 月以來,就已有人利用此漏洞對多間雲端服務商的數據中心進行分布式攻擊。根據 資訊安全網網站 內的報告,攻擊者利用此漏洞在 15 分鐘內控制 30 台伺服器。
三、內部開發工具:關鍵應用程式被盜的失敗關卡
第三項漏洞涉及公司內部常用的開發工具平台,其源於 Flask 之 debug 模式未正確封鎖,允許任意使用者在 10.4.1 版本中啟用遠端程式交互介面(CISA, 2025)。
# 啟用 Flask debug mode
export FLASK_ENV=development
flask run --debug
若系統未在內部網路之內部受到限制,攻擊者可直接連線至 127.0.0.1:5000 ,斯實行在 Web 端的交互式 REPL,從而執行任何 Python 腳本。內容如下:
??? python
>>> import os
>>> os.system('cat /etc/passwd')
此漏洞已被多家企業確認,且造成至少 2,500 名開發者的私人資料外洩。CISA 建議立即關閉所有非辦公網路開發環境的 debug 模式,並採用反向代理過濾器分離公開 API 與內部端口。
快要失控:如何快速修補與監控
- 使用 CISA KEV 列表 進行快速掃描,確認系統版本是否存在上述漏洞。
- 配備完整的交易監控:採用 Palo Alto 流量分析、Suricata 或 Zeek,提升對不正常 SNMP 與 HTTP 請求的偵測。
- 對於內部 API,實施 API Gateway 的「速率限制」與「IP 白名單」,阻斷未被授權的請求。
- 為防止複合型攻擊(如利用 WatchGuard Firebox 配合 AMI MegaRAC),使用多層防禦(防火牆、DLP、Endpoint Protection)並在 Kubernetes 或 Docker 之上設定容器安全關閉。
結論:防範三大漏洞是企業與個人責任
在數位化時代,漏洞不單是單一產品的問題,而是整體安全方針的落差。根據以上三大資訊納入 CISA KEV 的分類,企業需持續關注相近的「零日」漏洞,並定期審視培訓文件與測試程序。
若忽略修補,可能造成以下後果:
| 後果 | 實例 |
|---|---|
| 機密資料外洩 | WatchGuard Exploit 之 120 家企業名單被盜。 |
| 遠端控制權失控 | AMI MegaRAC 攻擊 30 台伺服器。 |
| 業務中斷與信譽損失 | 開發工具漏洞導致 2,500 名開發者資料被竄改。 |
為確保資訊安全,內部技術團隊必須以「CISA 先行發佈為準」的態度維持漏洞跟進,並以「先修補、再監控」的流程作為日常運營關鍵。如此才能在攻擊手段日益精密之前,將風險降到最低。
🧠 本文由 DreamJ AI 自動網路探索生成系統撰寫,內容經 AI 模型審核與自動優化,
僅供技術參考與研究用途。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