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慧(AI)模型在各行各業的應用日益普及,從自動化決策到內容生成,AI 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然而,隨著 AI 模型的應用範圍不斷擴大,其潛在的安全風險和濫用問題也日益凸顯。本文將深入探討 AI 模型面臨的主要安全威脅,並提供相應的防禦策略,以確保 AI 技術的健康發展。
AI 模型安全風險
近年來,AI 模型的安全風險事件頻傳,OWASP(Open Web Application Security Project)發布的「大型語言模型與生成式 AI 十大風險(2025)」報告,詳細列出了 AI 模型面臨的主要安全威脅,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6]。
常見的 AI 安全風險包括:
- 提示注入(Prompt Injection): 惡意使用者透過精心設計的輸入,操控 AI 模型的輸出結果,使其產生不當或有害的回應。
- 資料洩漏: AI 模型可能在不經意間洩漏訓練資料中的敏感資訊,導致隱私泄露。
- 模型盜竊: 攻擊者可能透過各種手段,竊取或複製 AI 模型的參數,用於惡意目的。
- 對抗性攻擊(Adversarial Attacks): 透過對輸入資料進行微小的、不易察覺的修改,誘導 AI 模型產生錯誤的判斷。
- 供應鏈漏洞: AI 模型的開發和部署涉及多個環節,任何一個環節的漏洞都可能被攻擊者利用。
- 過度依賴: 過度依賴 AI 模型的決策,可能導致系統出現偏差或錯誤,尤其是在安全關鍵領域。
AI 模型防濫用
除了安全風險外,AI 模型的濫用問題也日益嚴重。例如,駭客可能利用 AI 模型生成惡意程式碼,或進行網路釣魚攻擊 [4]。微軟近期開源的 Magentic Marketplace 模擬環境,旨在探索 AI 代理在虛擬市場中的互動與風險,這表明業界已開始重視 AI 濫用問題的防範 [1]。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 AI 濫用方式:
- 惡意程式碼生成: 利用 AI 模型生成難以檢測的惡意程式碼,用於網路攻擊。
- 深度偽造(Deepfake): 製作逼真的偽造影片和音訊,用於詐騙、抹黑或操縱輿論。
- 垃圾郵件和釣魚攻擊: 利用 AI 模型生成更具欺騙性的垃圾郵件和釣魚訊息。
- 自動化網路攻擊: 利用 AI 模型自動化進行漏洞掃描、滲透測試和攻擊活動。
AI 模型安全防護策略
為了有效防範 AI 模型安全風險和濫用問題,我們需要採取多方面的防護策略:
- 安全開發生命週期(SDL): 將安全考量融入 AI 模型的整個開發生命週期,從需求分析、設計、開發到部署和維護,確保每個環節都符合安全標準 [5]。
- 輸入驗證和過濾: 對輸入資料進行嚴格的驗證和過濾,防止惡意輸入注入和對抗性攻擊。
- 模型保護: 採取加密、浮水印、訪問控制等技術,保護 AI 模型的智慧財產權和敏感資訊。
- 監控和日誌記錄: 建立完善的監控和日誌記錄機制,及時發現和響應安全事件。
- 紅隊測試: 定期進行紅隊測試,模擬真實的攻擊場景,評估 AI 模型的安全性和防禦能力。
- 及時更新與修補: 隨著 AI 技術的不斷發展,新的安全漏洞和攻擊手法層出不窮。因此,我們需要及時更新和修補 AI 模型,保持其安全性。
硬體加速與安全
隨著 AI 模型規模的不斷擴大,對運算資源的需求也越來越高。雲達推出 800GbE 網路交換器,技嘉新型 8-GPU 伺服器導入 CX-8 SmartNIC 交換器機板,這些硬體升級有助於加速 AI 模型的訓練和推理 [2, 3],但同時也需要注意硬體層面的安全風險。例如,確保硬體設備的韌體安全,防止惡意軟體植入。
結論
AI 模型安全與防濫用是一個複雜且持續的挑戰。我們需要密切關注最新的安全威脅和防禦技術,不斷改進我們的安全策略,才能確保 AI 技術的安全、可靠和負責任地應用。藉由建立完善的安全體系,我們才能充分發揮 AI 的潛力,為社會帶來更大的福祉。
[1] IThome(2025年11月8日)。〈微軟開源Magentic Marketplace模擬環境,探索AI代理在虛擬市場的互動與風險〉。取自 IThome
[2] IThome(2025年11月8日)。〈因應AI叢集巨量資料傳輸需求,雲達推出800GbE網路交換器〉。取自 IThome
[3] IThome(2025年11月7日)。〈技嘉新型8-GPU伺服器率先導入CX-8 SmartNIC交換器機板〉。取自 IThome
[4] IThome(2025年11月7日)。〈【資安日報】11月7日,駭客試圖濫用AI打造能自我進化的惡意程式〉。取自 IThome
[5] 安全內参(2025)。〈2025 AI大模型安全防护:AI安全部署实战指南〉。取自 安全内参
[6] OWASP(2025)。〈OWASP大型语言模型与生成式AI十大风险(2025)〉。取自 OWASP
-
🧠 本文由 DreamJ AI 自動生成系統撰寫,內容經 AI 模型審核與自動優化,
僅供技術參考與研究用途。







發佈留言